关于申报2025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的通知
时间:2024-11-11 来源:
各教学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及北京市教委印发的《北京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扎实推进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工作,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现面向全校征集2025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专项(以下简称“教学专项”),具体通知如下:
一、建设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和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聚焦学校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工作目标任务,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培育高水平教育教学成果,以研促教,教研相长,推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
二、 项目类别
2025年度教学专项共分为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包括教改创新普通重点项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改重点项目、委托教改重点项目)、本科优质课程和教材建设项目(包括在线课程建设项目、虚拟仿真课程建设项目、特色教材建设项目、“人工智能+”课程建设项目)、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培养基地与实验室建设项目(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等四大类,除委托教改重点项目外,其它项目均为竞争性项目。
(一)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1.教改创新重点项目
研究内容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研究。项目建设期为2年。各二级学院申报不多于2项,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申报不多于1项。
2.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改重点项目
研究内容涉及突出价值引领,深入挖掘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育教学规范,打造一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示范课程,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育人格局。项目申报须依托2024级培养方案中的本科课程,同一课程名称的项目不可重复申报;项目建设期为1年,每项资助1万元。各教学单位申报不多于2项。
3.委托教改重点项目
结合2025年教育教学重点工作,由学校指定若干亟需研究的重点课题,采用委托研究的方式由专任教师或教学管理人员开展研究攻关,为推动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参考。项目建设期为1年。
(二)本科优质课程建设项目
1.在线课程建设项目
对线下本科课程进行改造,由课程团队与专业慕课制作团队共同完成慕课的录制,并基于自建慕课,使用“印苑e学堂”网络教学平台和数字化教学工具,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教师线下面授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打造线上课程与线下课堂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国家级、北京市级一流(优质)本科课程优先支持。项目申报须依托2024级培养方案中的本科课程,同一课程名称的项目不可重复申报;项目建设期为1年。各教学单位申报不多于2项。
2.虚拟仿真课程建设项目
对实践课程(含课程中实验环节)进行改造,由课程团队与专业虚拟仿真制作团队共同完成不少于2个学时的交互式综合性实验。着力解决真实实验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打造开放共享有效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金课”。项目申报须依托2024级培养方案中的本科课程,建设期为1年。各教学单位申报不多于1项。
3.特色教材建设项目
充分发挥课程教材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基础性作用,围绕出版与传播、印刷与包装、设计与艺术三个领域,出版一批内容新、水平高、特色鲜明的优秀本科教材。教材第一负责人必须是我校教师,申报立项教材应有讲义基础,并且已应用于课程教学,能够在一年内正式出版。项目建设期1年,原则上每本教材资助5万元。各二级学院申报不多于3项,国际教育学院、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申报不多于1项。
4.“人工智能+”课程建设项目
本项目支持现有在线课程的持续迭代升级与智能化改造,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应用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各环节,打造 “人工智能+”智慧课程,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线课程团队与人工智能专业团队共同完成三部分内容,包括本课程知识图谱制作、AI助教的应用、以及至少录制2学时的人工智能(技术或工具)在教学内容应用的教学视频,打造人工智能与学科交叉融合的前沿应用案例。申报课程须已上线“印苑e学堂”网络教学平台,项目建设期1年,各教学单位申报不多于2项。为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各学院推荐有辐射效果的课程进行建设。
(三)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
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主动适应首都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出版传媒行业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积极探索北印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特色育人品牌,努力培养专业知识厚、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拔尖人才。申报项目须满足不少于1年的特色班建设实践。项目建设期为1年。
(四)培养基地与实验室建设项目
1.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
搭建校企“双向奔赴”的协同育人渠道,强化实地实习过程管理,鼓励学生到生产、管理等一线实习,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就业针对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依托单位必须是有一定的生产或科研规模,能相对稳定地接收相关专业学生进行综合实习的企业单位等。以本科生学院为单位制定各本科专业开展实地实习工作方案,每个二级学院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5~10个,确保应届毕业生实地实习不少于3个月。项目建设期为1年。各学院申报不多于1项。
2.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
此项目须符合学院《“十四五”教学实验室(中心)建设发展规划》,支撑专业和课程要清晰,项目预算科学合理,并经过学院充分论证。学校将建立教学实验室(中心)项目库,对于面向全校、专管共用、资源共享的实验实训教学建设项目将优先支持;对于改善实验实训教学条件的建设项目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整合优化实验室功能和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同时要充分考虑实验室建设用房、仪器设备配置及环境条件改造等因素,并做实做细经费预算,细化至可执行或直接招标的程度,通过论证的项目将纳入2024-2026年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库。项目建设期为1年,不限申报数量。
三、申报流程
(一)项目申报。由各教学单位按照通知要求,广泛宣传、积极组织相关教师进行申报,由项目申报人填写相应项目申报材料(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材料见附件1,本科优质课程和教材建设项目申报材料见附件2,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项目申报材料见附件3,培养基地与实验室建设项目申报材料见附件4),并报送至教学单位进行初评。
(二)项目初评。各教学单位收齐申报材料后,进行项目初评,严格按照申报数量进行推荐,并填写附件5(专项申报汇总表),推荐数量不得超过单类申报限额,并排序。
(三)论证评审和立项。教务处将组织校内外专家对教学单位推荐的项目进行评审。根据专家论证评审意见,确定拟立项项目并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列入2025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专项。
四、申报要求
1.各教学单位要高度重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把好教学专项申报质量关,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提质增效。
2.项目申报文本须齐备,绩效目标明确、可考核,详见附件中项目结题要求;经费预算须严格执行北京市教委及校内专项管理有关规定。
4. 截止2024年11月20日,项目负责人仍有未结题的项目,不得参加2025年同类教学专项的申报(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项目除外)。本次申报项目内容,不得与往年项目重复或者雷同。
3. 请各二级学院于2024年11月15日(星期五)前,提交所有推荐项目申报文档的电子版,以及专项申报汇总表(附件5)纸字版和电子版,纸质版一式一份,签字盖章齐全,并由教学单位统一报送至教务处,逾期不再受理。申报材料电子版请按照分类命名,例如在线课程建设项目—项目负责人—项目名称。
联系人:魏荷凤 电话:60261701
邮箱:weihefeng@bigc.edu.cn
附件:1.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材料
2.本科优质课程和教材建设项目申报材料
3.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申报材料
4.培养基地与实验室建设项目申报材料
5.2025年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申报情况汇总表
教务处
2024年11月7日